(提交校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审议稿) (二〇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强化基础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学校专业及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要成绩。 (1)基本形成了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社区管理与服务、金融、商务英语、应用韩语等11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与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等4个中职专业。学校现有五年制高职在校生3272人,占全校在校生的81%,基本形成了以举办五年制高职大专学历教育为主体的专业办学格局。 (2)初步构建了“服务框架、财经主体、会计品牌、多元特色”的专业体系。学校打破了原有的以财经专业为框架的专业体系,新举办了物流管理与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应用韩语等非财经类专业,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办学空间。进入“十二五”以来,学校努力创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成为市级品牌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成为市级特色专业。 (3)努力深化了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提升专业教师素质为重点、以专业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学校制定或修订了符合行业要求、区域特征和学校特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专业与行业、产业需求的吻合度。学校在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工作的同时,努力通过各类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教育以及教师自身成长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学校现有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联合学院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专业或学科带头人13人;同时,有一大批学历层次高、年轻的专业教师担负着专业教研室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骨干人才。学校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积极凝炼专业核心价值观,并以此统领专业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 (4)切实加强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基本完成了现代物流、现代商务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同时正在积极实施学校实训中心的各个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5)不断强化了课程建设。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积极倡导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树立了10大课程教学理念,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入高职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要求。认真实施了“课改在课堂”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在校内公开课、示范课、专业教师说专业、说课程、说课改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省“两课”竞赛,有1人获省级示范课。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广泛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实施多种形式、多元主体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努力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2、存在问题。 (1)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在学校现有11个五年制高职专业中,除会计电算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外,还有部分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竞争力不强。 (2)各系办学规模过于悬殊。全校现有在校生4030人,其中会计系在校生2655人,占全校在校生的63%;全校现有专任教师168人,其中会计系所属专任教师80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50%。与其他4个系相比,会计系办学规模过于庞大,不利于各系之间开展有效的竞争,同时会计系内部也因缺少竞争机制,会计专业自身办学质量难以明显提升。 (3)基础学科建设有弱化的趋势。自2010年9月以来,学校按各系在校生规模,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课程的教师配置到各系,由各系负责行政管理,由教研室负责教研工作。这种管理体制,虽然有利于各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强化了基础学科教师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但从两年多的实践看,存在着基础学科教研室对所属教师难以管理、难以开展业务考核和教研活动,尤其是“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工作难以落实等问题。在办学规模较小的系,上述有关学科教师因人数太少等原因有边缘化的倾向,全校基础学科建设有较明显的弱化趋势,与现代职业教育从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到全面发展的办学要求不相符合。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及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 1、本着相对均衡的原则,对系的设置作必要的调整。 (1)将会计系分设为2个系即会计一系、会计二系。会计一系主要负责会计与审计、财务管理五年制高职及会计中职专业管理与建设;会计二系主要负责会计电算化五年制高职及中职专业管理与建设,原会计系所属专业教师按2个系在校生规模配置并分属2个系各自管理。对原由会计系负责的服务于其他系有关的教学工作,由教务处根据不同学年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办学规模、工作任务等情况来分配。 (2)撤销应用外语系,调整工商管理系和社科金保系。将原金融保险专业与工商管理系合并,设立经贸系,原工商管理系及金融保险专业所属在校生及专业教师由经贸系负责管理。将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应用外语系合并,设立社科系,原应用外语系及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所属在校生及专业教师由社科系负责管理。 (3)信息工程系要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信息工程系改称为信息系。信息系要积极提升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2个专业的办学竞争力,稳定和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要积极开发新专业,寻求新的生长点,尽快改变信息系目前的办学状况。 2、本着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原则,对教师的管理方式作必要的调整。 (1)将基础学科教师由分系管理改为集中统一管理。学校设立德育教研室、语文教研室、数学教研室、英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由教务处负责管理。上述5个教研室面向全校各系、各专业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接受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督导室等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其他学校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教师考核、教师奖惩、教研科研及日常管理等工作。上述5个教研室主任由本室所属教师民主推荐、教务处会同组织人事处等部门进行考察,报校长办公会同意后聘任,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2)专业教师由各系、专业教研室负责管理。会计一系、会计二系专业教师分别设立基础会计等专业教研室,涉及全校会计专业建设需要统筹的由教务处会同两系进行协调部署。从现有计算机专业教师中选派组成会计电算化教研室,由会计二系负责管理。其它计算机教师分设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和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由信息系负责管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按本专业在校生规模磷选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与韩语专业教师合署办公设立应用外语教研室,由社科系负责管理。其他专业教师由各系专业教研室负责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由本室所属教师民主推荐,由各系会同校教务处、组织人事处等部门进行考察,报校长办公会同意后聘任,并享受相应的待遇。 (3)各系可面向全校进行班主任聘任工作。为继续有利于班主任的聘任工作,各系既可面向本系、也可面向全校各部门、各教研室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教研室进行择优聘用。如上述5个教研室教师被聘任为系班主任,则其班主任工作由所聘用的各系管理。各系所聘任的秘书如属基础课教师,可视同“双肩挑”教师进行管理。 3、本着“拓展框架、巩固主体、打造品牌、丰富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业开发和专业建设,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1)积极开发新专业。认真落实省财政厅刘捍东厅长视察我校时的讲话精神,本着“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服务沿海、拓展长三角”的办学方略,紧紧围绕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以及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新开发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尤其是与财经相关联的新专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申报报关、建造师、旅游酒店管理、物联网等新专业。同时进一步细化物流管理与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金融等专业的专业面向,努力增强专业办学活力。 (2)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本着“重内涵、树品牌、创特色”的要求,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创建省、市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2013年,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要在创建市级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创建省级品牌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在创建市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创建省级特色专业。同时,2013年,物流管理与服务专业、金融专业要分别创建市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其他专业要分别制订创建规划,凝炼专业特色,落实建设措施,提升专业办学竞争力。 (3)大力推进专业实训基地、信息化办学能力建设。要认真抓好现有各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尤其是现代物流、现代商务2个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努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能。同时,为进一步彰显财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要积极争取新校区二期工程中“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的建设。要切实重视和加强专业办学的信息化能力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普遍采用课件、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在专业实训教学中要普遍推行仿真实训软件教学;要切实加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全校45周岁以下教师需取得相应的证书;要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各专业教学资源库;要强化学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鼓励学生开展网上学习、师生网络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努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提升专业办学质量中的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专业及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1、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专业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本次对系、教研室设置的调整,对教师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对专业建设的各项强化措施,是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性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财经特色建美丽校园”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各系、各教研室,尤其是广大教师,要从学校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努力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顺利地实施上述各项措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强化专业及学科建设的各项制度。 在加强专业及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着力强化各系作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主体建设;建立目标考核制度,结合绩效工资考核,对各系主要负责人履行义务、达成目标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核并予以奖惩;建立健全教研室主任聘任、考评办法;建立健全专业(学科)带头人评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系内部专业建设、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管理机制,从而建立健全有利于强化专业及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长效机制。 3、要科学设计,认真组织,有序推进。 本次有关对系、教研室及教师管理的调整,涉及面广,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努力使各项调整方案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学校将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工作,确保和谐、有序推进。 附件:调整后各系在校生人数一览表 附件: 调整后各系在校生人数一览表
注:各系在校生小计总数括号中为顶岗实习后实际在校生人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