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有情,故乡有意——读季羡林《莫问他乡与故乡》
发布人:图书馆审核员  发布时间:2016-04-28   浏览次数:1323

《莫问他乡与故乡》是季羡林的一部思乡忆师念友的散文集,从青年求学起讲到耄耋闲居。全书无序无后记,一共44篇,划成三辑。首辑“漂洋过海求真知”,记录季老从清华毕业后,作为交换生赴柏林、哥廷根留学的十年来,与当地居民和华人同胞的往事。《我的女房东》中,欧朴尔太太善良、诚恳,微有偏见和固执,但小缺点只会增添她的人情味,同她相处,使人如沐春风。之所以列举此篇,是我也写过《我和女房东的缘分》,一个自私、剥削、欺人的宁波大阿姐,两个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情是无国界的。在法西斯主义肆虐的德国,照样能建立这桩情缘。莫泊桑的一篇小说中说:“发动战争的都是上层人物,我们根本就不想打仗。”最无辜的是百姓。总能见着国人在死命地诅咒日本人,那其实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每个国度和地域的人都是有善有恶。

次辑“北京城的人和事”,讲述季老海归后在北京教学、生活近七十年的生活,他爱北京的胡同、燕园、清华、红楼、黎明,等等。季老其实长于山东,德国于他是他乡,北京也只能算半个故乡,然而前者有情,后者有意,异乡人落地而居,故乡与他乡已不重要了。末辑“风义平生师友间”,缅怀北京的师友,朱光潜、沈从文、吴宓、陈寅恪等前辈。上世纪文人,不管作家、诗人,还是剧作家,往往兼一重学者的身份。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作风严谨,且保有一贯的独特性,不与世同流。季老亦然,表达真切,叙述严谨,用字精准。我辈读来,令人钦佩。

通阅全书,冲淡是基调。这种调子接触越多,就越推崇,倒不是人云亦云。笔端节奏有紧有缓,适时涉猎题外话,不是为文而为文,读来趣味横生,比如说教学方法,学游泳直接推下泳池去,淹不死就算学会了,学外语同理,第二堂课难度就骤升,自己饶舌,饶顺了也就会了。比如说创作理论,散文要以叙事和抒情为正宗。冲淡也不是随便学得好的,我尝试过,非常容易神形俱散,淡而无味。美文这一体裁已盛行好多年,美文被定性为散文的一种分支,在我看来,它的特色是神形俱凝,几乎无任何旁枝末节,同时也失去了散文的“淡而无味”和“语出意境”的特质。

散文素来讲究“形散而神不散”,细看是闲言,但又挑不出废词赘句来,每句话有点意思。特别是写情,最好要朴素,于平淡中见真,花哨一多,就会破坏文章的美学。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朴素,是因为他真诚。”诚然,季老以宠辱不惊的姿态,对成长、生活路上作了最本真的记录,虽没什么华丽、经典的语句,但是将人间情意展现得酣畅淋漓。不是说辞藻不能华丽,但是一定要做到华中见实。文气可以漂游,但是文质一定要沉淀。

小说是虚构的,却可以撑起一部影视剧,成就一批明星;散文是写实的,不过记些岁月琐忆,生活碎事,拼凑一番,倒也相当于叙完半部生平,留下另一半给读者想象,甚好。这种文章有什么意思?品味世事变迁,人情冷暖,感受家国情怀,还有蕴含其中的艺术感和人文学,对我辈实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