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系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专业规模

    截止到2017年末,财金系三年制高职专业数2个,分别为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管理专业,在籍学生共计422人。

    1.财务管理专业在籍学生人数294人,其中15级61人,16级91人,17级142人。

    2.金融管理专业在籍学生人数128人。其中16级44人,17级84人。

(二)基础条件

 1.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我系现有专业教师3345岁以上7人,35-458人,35岁以下18人),均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人,占专职专任教师的51.52%;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8人,占专职专任教师的24.24%;具有“双师及双师素质”的教师12人,占专职专任教师的36.36%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尚维持本系两个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年龄断层,其中1人因临近退休、3人因行政事务繁忙,3人为兼职教师,即7人无法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实际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只有26

2.教学基础设施现状

我系现有教室20间,可以保证两个专业20个班级的日常教学需要,另外学校的公共教室、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实训中心等基础设施也可以为本系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十二五”专业建设主要成绩

  1.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方面

  密切关注连云港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两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标准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做好专业建设和专业调整工作。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的措施有:一是加大从财务管理、金融保险企业一线引进人才的力度;二是加大校内教师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分期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校外专家为相关专业的客座教授;四是适时地进行校际间的交流,加强校际合作,实行资源共享。五是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与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3.在基地建设方面

    近年来加大了对财经类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为两个专业重点建设ERP沙盘实训中心、ERP软件实训中心、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已建成的校园网络平台,现已扩展到1000兆的容量,拥有全天候的卫星地面接收及闭路电视接收转播系统。

    4.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

两个专业学生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一线,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两个专业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功培养,如会计核算能力、常用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财务案例的实操能力、银行柜台业务能力、保险实操业务能力、证券投资业务能力以及财经书写能力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同时,结合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力争做到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能力要求无缝对接,为用人单位节约再培训成本。

    5.在教学科研方面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学院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主动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聘请在本学科领域里知名教授和企业家来我院讲座;学期都要派出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为教师科研搭建平台。目前每位教师确定稳定的科研方向,每学期制定详细的科研、教研计划。

   (四)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1.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中坚力量断层明显,年轻教师偏多,教育与教学能力亟待培养与提高;

2.虽然具有双师证书的教师占43.5%,但深入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有双师证书但与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素质要求差距甚远,所以无法保证与市场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

3.教师未能很好的适应学生多元化的情况,“因材施教”没有很好的实施,没有差异化的培养,与“教师即是专家”的要求尚有差距;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5.专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目前还没有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专业吸引力的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没有能诠释办学理念、育人特色、教风学风及其育人过程的场景、图片和文字;

6.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还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按照“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实训条件为基础”的要求,形成“理实一体、教学互动,双向拓展,仿真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实践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共建共享,营造具有职业特质的专业文化氛围,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打造一个特色鲜明、示范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省级特色专业。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职业岗位定位准确,专业教学特色鲜明,服务社会为原则,培养面向基层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不放。以职业动手能力为基础,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课程设置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鼓励学生多参加会计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银行从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初级会计师等专业考试,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专业设置的基本目标

专业类别

现有专业

新设专业

2016

2018

财经商贸类

财务管理

金融管理

保险(查勘定损方向)

    ()重点专业的建设目标

重点建设金融管理专业,到2018年,把该专业建设成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实力雄厚、师资结构合理、实验实训条件一流、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省级特色专业,形成银行实务和保险实务两个专业方向。

   四、专业建设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

    1.主要措施

   (1)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首先服务地方经济,立足连云港、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具备财务会计核算能力、分析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经营管理基本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悉经济法律法规、通晓会计理论、熟练会计核算、胜任财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入调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同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个体系、多重结构、注重融合、强调特色、突出素质”的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零距离。模拟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中使用模拟实训资料分项目、分岗位同步实训。实境演练是在3D模拟、ERP企业沙盘创业中心等实境场所,将企业发生的真实业务,按照真实的处理过程加以再现,在企业会计主管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全真的业务处理。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加强协调合作,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共同组成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考核、评价。

   (2)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整合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控制和调整,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具体课程,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对接”。未来几年,我院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

    ①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与深度,同时增强知识的适用性,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在学时安排上,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配合课程标准的修改,删减或合并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作为重点。

    ②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对课程结构作必要的调整。首先,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课程逻辑关系进行安排,使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应用性;其次,优化相关课程的内容,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和提高创业思想、人文素养的课程,使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③鉴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从职业证书角度为其度量和设置课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第二学期开设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满足一年后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二年级开设财务会计、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满足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要求。

    ④按照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开设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金融学、个人理财等专业技能课与考证课,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与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要求。在职业拓展课中设置不同方向模块,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分别设置财务核算、金融证券、理财规划师三类就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为学生今后发展做好铺垫。

   (3)注重教学质量,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系在师资配置上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的教学质量。继续完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建立围绕工作岗位需求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新型项目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依托,根据能力需要设计项目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将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各项能力又分为核心能力、相关能力和基础能力三个子模块。第一部分基础能力,紧紧围绕基本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划分不同的项目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第二部分功能能力,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划分财务管理岗位群,设计相应的能力子模块。这一部分涵盖了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等社会考证纳入其中。第三部分拓展能力,是针对学生专业特长、个性发展、再学习能力培养而设置。

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遵循为专业服务、为学生人文素养服务的“两个服务”原则,在设计项目课程时,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中均设置文化基础课模块,围绕不同专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要求,基础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注重基本人文素养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功能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子模块则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文档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分析能力、法律法规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选修课的设置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和树立,提高学习能力。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过硬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带领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加强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加强实践教学力量,积极聘请有经验的行家里手、企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①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计划培养1-3名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基础理论扎实、人文素养丰厚、实践教学能力突出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参加培训、考察、进修、学习与交流、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等措施使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培训、科研及实训基地建设的能力,成为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

    ②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培养2-4名骨干教师。要求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并取得“双师”证书,通过参加考察、进修、在职或“双师”培训以及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顶岗锻炼等措施使骨干教师能出色完成教学研究、教材修订及教学示范等工作,同时还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工作,从而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带动专业整体的发展。

    ③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积极拓展渠道,有计划地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技能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让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计划1-3年内兼职教师人数比例达到15%3-5年内达到20%

    ④“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1-3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3-5年内达到90%。另外,加强“双师型”教师的顶岗锻炼,要求每位专职教师每两年顶岗锻炼不少于2个月,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帮助合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校企间的合作与互动。

   ⑤教师进修与培训。多途径提高教师个人基本素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计算机培训、在职进修、委托企业培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提高硕士学位获得者及副高职称的教师比例,1-3年内使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超过50%,使在职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50%。对那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企业调入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并且通过考试获得相关的证书,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分期分批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校外)

   我院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对财经类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已建有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用友ERP实训室、模拟工商、税务实训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市场营销实验室、模拟银行,为财务管理专业重点建设ERP沙盘实训中心、ERP软件实训中心。该实训系统实操性强,互动性高,基本覆盖企业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从筹资管理到资金的投放再到营运资金的管理,收益的分配都可以通过专门的实训系统得到全真模拟实训。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同步实训中得到很好地运用,初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同时依托与我校专业优势,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形成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投资理财公司、证券公司、会计服务公司、商业银行等。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接受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而且可以为教师进行下企业锻炼和业务交流提供场所,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5)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①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基地融合型”、“项目合伙型”、“订单融入型”等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资深会计人员等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等。利用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和教学经验,与企业共建项目,申报行业协会课题,提升企业关于内控、纳税筹划、全面预算等管理能力,对校企合作单位财务人员有针对性地给予专项(职称考试辅导、职称论文撰写等)培训,优势互补。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办“冠名班”,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企业相关岗位,企业人力资源有保障,实现校企共赢。

    ②校企资源共享建设。校企资源共享,相互提供技能咨询、人才互聘、文化共建等服务。专业老师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提供咨询服务,企业行家利用自身工作经验,提供技能指导;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财务顾问,提供管理服务,学校则聘请企业的财会人员担任驻校首席专业教师,为学生实践教学服务;学校可与相关公司签订“共建创业园协议”,为学校学生校内进行创业实践提供帮助,并将企业文化和理念有机融入学校文化之中,推进学校专业文化的建设。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

    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用友、金蝶财务软件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等共建校内会计分岗实训中心、纳税申报实训中心、供应链管理实训中心、ERP企业沙盘实训中心;与省、市内的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国地税局等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用友、金蝶财务软件公司、厦门网中网软件公司等在教学软件开发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参与软件的二次开发与测试,使软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软件的经济效益。

   (6)优化顶岗实习模式

    学院、企业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实行全程综合化管理。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共同研究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校企共管实训实习教学过程,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加强实习过程监控。学校和企业联合,结合企业基本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共同确定由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生评价体系实行校企双向评价机制,采用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和企业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过程的实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社交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为校企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7)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网络连接,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网中网实训、天空教室等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以精品课为依托,进一步丰富精品课的教学网站内容。

    2.实施步骤

建设内容

2016-2017(预期目标)

2017-2019(预期目标)

2019-2020(预期目标)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制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经验,形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校企一体,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按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细分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评价反馈并完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细分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评价反馈并完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3.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按“职业能力——能力模块——项目课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文化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继续开发新课程,调整原开发课程内容,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市场调研,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结合企业岗位调整原开发课程内容,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4.教学模式

改革与创新

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

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5.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设精品课程及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等软件资源。

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精品课程及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财税一体化等软件资源。

建设并完善精品课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单元、财税一体化等资源。

6.评价模式改革

建立“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

根据实施情况,完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

师资

队伍

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考察、进修、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等提升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能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并具有一定知名度。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培养标准再确定1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力量。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培养标准再确定1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力量。

2.骨干教师培养

培养骨干教师1名,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增加1名培养对象,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等。

增加2名培养对象,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能更好地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改、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其职教理论方法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续聘或改聘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继续聘请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的机制。

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先进教学理念、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掌握财务管理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5.教师进修与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增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优化师资队伍。

通过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通过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科研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6.教师培训、评聘与考核机制建设

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系,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实现动态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制订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深化“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深化“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实施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总结上年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校企合作常态化、高效化。

总结上年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校企合作常态化、高效化。

3.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校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相互提供技能咨询、人才互聘、文化共建等服务。

总结经验,将已有项目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校企资源共享项目。

总结经验,将已有项目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校企资源共享项目。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基地、项目研发和推广中心,校企共同使用、共同管理。

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和推广,实现实训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和推广,实现实训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顶岗实习模式创新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二)金融管理专业建设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

1.主要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时、适量添加互联网金融等培养方向。

二是积极拓展专业口径,全面增加综合知识的运用,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个人的竞争力。

三是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充分吸收和借鉴金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改革与建设

一是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金融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建构特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个性发展的、充分体现系统性、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的三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实现“五个对接”。

二是教学模式建设。积极探索金融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投资等课程中尝试“理实一体、教学互动”教学模式基础上,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大力推行“理实一体”、“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三是教材建设。遵循先进性、科学性和运用性的原则,按照课程设置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形成能充分体现高等财经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积极参加院本教材编写,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到2020年,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重点专业课程开发校本教材3本以上,主要专业课程配齐网络资源使学生能用天空教室。

四是精品课程建设。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三年内建设院级精品课程达2门。

(3)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逐步形成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了有利于提高教师质量的机制与政策。

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预计2016年金融专业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将全部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因此鼓励35岁以下教师参加博士学历学习,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学历层次。金融专业未来将聘请银行、保险、证券等企业负责人作为校外专家,承担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以及科研、学术讲座等,以全面促进我院专业教师教学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4)实训基地建设

在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金融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我院将增建外汇仿真实训、保险仿真实训以及银行仿真实训基地,购置专业课程教学、实训软件,努力实现环境真实化、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的实验实训设备。

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数量,扩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形式。密切加强与周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与交通银行连云港分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紫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市格斯达咨询担保有限公司、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积极推进“订单式”教学,完善和扩大校企合作办学,形成具有金融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已与江苏省政府金融办公室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未来金融办将对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展开就业指导,双方的合作将为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习开拓全新的模式。

2.实施步骤

建设内容

2016-2017

(预期目标)

2017-2019

(预期目标)

2019-2020

(预期目标)

人才

培养

模式

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群建设,制订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经验,形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链),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按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细分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评价反馈并完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开展专业调研,细分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评价反馈并完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根据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3.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按“职业能力能力模块项目课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文化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能力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调研继续开发新课程,调整原开发课程内容,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市场调研,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结合企业岗位调整原开发课程内容,完善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4.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根据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

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学,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

5.教学资源库建设

建设精品课程、天空教室网络课程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仿真实训软件资源。

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以及仿真实训、信息化考核等软件资源。

建设并完善精品课程,完成所有课程的信息化资源共享。

6.评价模式改革

建立“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

根据实施情况,完善“双主体”、“多主体”、“多形式”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全面。

师资

队伍

建设

1.培养专业

带头人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培训、考察、进修、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等提升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能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并具有一定知名度。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培养标准再确定1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力量。

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根据培养标准再确定1名培养目标,进一步增强专业师资团队力量。

2.骨干教师

培养

培养骨干教师2名,专业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能把握专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增加1名培养对象,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等。

增加2名培养对象,使其具有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并能更好地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改、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其职教理论方法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续聘或改聘兼职教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继续聘请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的机制。

4.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先进教学理念、系统掌握金融管理理论、掌握金融管理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继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5.教师进修与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水平;增加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优化师资队伍。

通过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通过完善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制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科研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6.教师培训、评聘与考核机制建设

建立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系,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实现动态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建设

制订或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深化“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深化“校企合作”,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积极探索实施多种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发挥我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区位优势。

总结上年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校企合作常态化、高效化。充分发挥我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区位优势

总结上年校企合作模式成效,校企合作常态化、高效化。全面发挥我校金融管理专业的区位优势

3.校企资源共享建设

校企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相互提供技能咨询、人才互聘、文化共建等服务。

总结经验,将已有项目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校企资源共享项目。

总结经验,将已有项目向纵深推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校企资源共享项目。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基地、项目研发和推广中心,校企共同使用、共同管理。

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和推广,实现实训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建2家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资源、深度参与项目研发和推广,实现实训基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顶岗实习模式创新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校企加强协调合作,共建联合管理机构,进一步实行共同全程综合化管理。

  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在校党委和系部的领导下,组建财务管理和金融两个专业教研室,确定了学科带头人,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高、中级双师型教师为主体、以财会、金融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为新生力量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治校兴校巩固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

 ()资金保障

我院的专业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生均预算拨款和事业收入,对新专业的设置开发,设立专项经费给予支持,支持专业开设之前开展的行业、企业、就业市场调研,以利于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支持专业教师的课程建设、挂职锻炼、培训交流、课题研究,以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支持专业的图书、期刊、教学资源库和实训条件的补充和完善,以利于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辅助配套。

    (三)师资保障

    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一支由财会、金融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在未来两年,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占80%以上,形成稳定的外聘专家队伍,为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专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四)实训设施保障

    学校通过自筹资金和校企合作等形式,建有ERP沙盘模拟、用友财务软件、证券、保险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有校外实训基地十几所。在未来两年学校还将对实训场所进行投资,并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实习实训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为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专业建设提供设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