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校园贷”陷阱

作者:发布时间:2019-02-27 浏览次数:985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近日强调,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得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

据悉,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6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后,大部分校园贷平台都退出了校园市场,或者直接关闭,但仍有一些平台在持续经营,而且还出现了校园贷新变种,而中介成了校园贷最乱的地带。

一、如何防范“高利贷”陷阱

随着网贷机构的异军突起,部分网络平台打着“校园贷”的旗号,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刻意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甚至为此背上“高利贷”。

“校园贷”陷阱普遍具有高利贷的性质,不仅会滋生借款学生的恶习,若无法及时还款,放贷人还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进行催收。有不法分子还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活动,侵犯学生权益,引发学生家庭陷入艰难境地,造成严重影响。

专家表示,欲防范“高利贷”陷阱,学生们应做好如下几点:

●严密保管个人信息及证件。学生群体应该注意加强对自身隐私的保护,包括个人信息及证件等,防止被心怀不轨者利用,造成个人声誉、利益损失。

●贷款一定要到正规金融机构。如今,各银行都有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助学贷款等项目。多家银行也已“把正门打开”,推出正规的校园贷产品,如建行“学e贷”产品。当遇到资金问题时,学生群体应加强与辅导员、学校管理部门等的沟通交流,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贷款一定要用在正途上。大学生应当适度消费,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风险意识。不能为了满足眼前享乐和攀比心理而过度消费,落入“高利贷”陷阱,对自身和家庭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加强防范意识,识别出网贷中的陷阱。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出于抢占市场和竞争的需要,会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很多“校园网贷”平台对申请贷款的大学生审核流程非常简单,在大学生填写个人信息资料后,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确认信息,容易造成信息泄露和不文明的催收。

二、树立正确消费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奢侈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专家指出,有三种消费心理要不得,分别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大家这样,我也这样”)、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向上看齐,人无我有”);值得提倡的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即应符合实际,讲究实惠。

光大银行专家提醒大学生从三方面着手,做理智的消费者。

——合理规划,制定理性的消费计划。首先是明晰自己的财务目标,给自己短期、中期、长期的财务支出算一笔账,例如聚餐、数码产品、考研、毕业旅行等,从而较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其次是制定财务计划,在没有稳定收入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通过记账分析了解支出方向和消费行为,以便及时调整消费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开源节流,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要按照自己的消费预算支出,减少大脑一热的冲动消费,认识到“节流”不是限制消费,而是合理消费,实现最大价值。与此同时,大学生尚未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消费支出来源大多是依靠家庭的支持。因此,应遵循勤俭节约、稳健理财的原则,有闲置资金的,可在注意风险的前提下,适当进行金融投资;但也要注意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

——正确认知,遵循一定的消费原则。大学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理智对待消费。花钱时,不要一味追求档次,讲究攀比;要避免跟风随大流和情绪化消费,应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