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金融诈骗频发 应有效防范四大风险

作者:发布时间:2017-09-05 浏览次数:582

编者按:“开学季”学校金融风险呈现高危频发的态势。近日,中国警察网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开学季”学校安全高危风险预警报告》,提出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强化风险防范和综合整治,切实担负起教育管理学生的主体责任。

   学校金融诈骗高危风险一:金融诈骗的表现手法多样、风险识别难


  学校金融诈骗的手法多样,多用“假冒法”和“伪装法”,披着合法合情合理的“外衣”,风险识别困难,“开学季”期间学生容易“中招”,具体包括:假冒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利用伪基站发送木马链接诈骗、冒充受害人诈骗等。


  学校金融诈骗高危风险二:金融诈骗的表面诱惑性强、风险防范难

  学校金融诈骗从表面上看,往往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将获利作为“糖衣炮弹”,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诱惑性强,具体包括:兼职诈骗、考试诈骗、校园贷诈骗、投资返利诈骗、购物诈骗等。

  学校金融诈骗高危风险三:金融诈骗易产生连锁反应、风险应对难

  学校的金融诈骗问题,不仅让学生及其家庭产生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金融诈骗导致学生死伤,如学生参与网贷而自杀、学生因电信诈骗而“被气死”,如某大学生因无力偿还高额借贷而自杀、某女学生因“裸贷”被发裸照而自杀、某准大学生因学费被诈骗而离世等;另一方面,金融导致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如校园“裸贷”事件严重影响校园风气等。

  学校金融诈骗高危风险四:学生对金融诈骗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差、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一般而言,学生群体对金融诈骗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差、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导致针对学生的金融诈骗容易得手。例如,“开学季”诈骗分子利用新生安全防范意识差、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采用山寨“大学新生群”等方式进行诈骗。

  

学校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建议

  “开学季”,高校应高度重视金融诈骗风险,强化风险防范和综合整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风险联动,切实担负起教育管理学生的主体责任。


  学校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建议一:强化秩序管理与资助服务,根源消除金融风险

  加强校园秩序管理于学生资助服务相结合,整改金融诈骗的风险环境,根源消除金融诈骗风险。例如:未经校方批准,严禁任何人、任何组织在校园内进行各种校园贷业务宣传和推介,及时清理各类借贷小广告;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帮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好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方面困难;等等。

  学校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建议二:加强风险监测,排查整治高危风险

  开学后,加强对金融诈骗风险的日常监测,定期排查与整治高危风险。例如:畅通诈骗举报渠道,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对发现的金融诈骗线索进行举报;对涉嫌金融诈骗的教职工或在校学生,要依规依纪严肃查处;等等。

  学校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建议三:重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

  开学后,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今天安全教育。开展健康消费观、金融理财知识、法律法规常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勤俭节约、注重信用、自我保护等意识。

  学校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建议四:形成风险联动,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置机制

  开学前,学校应和学生家长、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建立沟通与合作,形成高效的风险联动,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置机制。一方面,对于发现的学生参与不良校园贷事件要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并会同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将危害消灭在初始状态;另一方面,对发现的重大事件要及时报告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金融诈骗风险典型案例:

  2017年8月初,浙江温州的祝先生收到冒牌“校讯通”发来的一条短信。诈骗分子冒充孩子的班主任,并“温馨提醒”家长点击链接,查看下学期开学所需提交的资料。当祝先生点击链接后,手机突然死机并不断闪烁,两天后,祝先生的手机银行被莫名盗刷了5万元。无独有偶,家住乐清的陈女士也收到类假冒学校发来的短信,因家里的确有孩子在校读书,且孩子名字也没有错,陈女士以为这是学校发来的信息,点击下载了APP。结果手机突然收到大量验证码短信,就这样,以每笔1万元的消费,陈女士的银行卡被盗刷了14.2万元。

  

(资料来源于中国警察网)